「你還記得,那些你曾經以為無法痊癒的傷口嗎?」
關於新海誠,我第一套看的並非當時一舉成名的《你的名字》,相反卻是評價褒貶不一的《天氣之子》。對我來說,所謂的劇情有時候真的並不太重要,反而更重要的是究竟故事能否清楚表達導演自己的說話。而《天氣之子》正正能夠反映導演心目中那種對愛情的偉大和自私。而睽違三年,終於迎來《災難三部曲》的最終章,我們終於可以在銀幕上一窺《鈴芽之旅》。而在看完的當下,我不但被絕美的畫風再一次征服,但同時也在電影結局無法停止的流淚。並不是因為別的原因,卻是因為我在大銀幕上的鈴芽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而透過電影,導演也以此為三部曲的完美落幕,講述了一個有關摧毀重建,劫後重生的故事。
導演:新海誠
配音:原菜乃華、松村北斗
上映年份:2023
備註:1. 入圍第73屆柏林影展競賽電影
2. 與《你的名字》、《天氣之子》被大眾稱為《災難三部曲》
🎬故事簡介🎬
「我現在才發現,原來我由始至終也未有好好療傷。」
「沒關係,現在你有我伴在身邊。所以這一次,讓我們一起再次面對世界,好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平凡少女鈴芽與「正在尋找門」的神秘青年草太相遇。基於好奇,鈴芽於是選擇隨著草太,來到山中廢墟。雖然找不到草太,卻意外讓她發現一扇殘舊的門。而看到門的瞬間,鈴芽便鬼使神差般把門打開了。只是,伴隨門後美景映入眼簾,災厄卻肆無忌憚的從門後竄出。自此以後,神秘的門相繼在各地出現,伴隨而來還有不斷發生的地震!為了解決自己闖的禍,鈴芽繼而跟隨草太走遍日本,並把門一一關上。然而這一切,彷彿都在引領鈴芽去面對她不願面對的過去......
------------------------------(⚡⚡有雷界線⚡⚡)------------------------------
實不相瞞,未看《鈴芽之旅》以前,我本來並沒有太大期望。但是當初第一次在戲院看完以後,我卻被電影大大感動。雖然這一次的感情線沒有《你的名字》來得動人,也沒有《天氣之子》的愛情來得震撼。然而伴隨這一次讓人驚艷的畫風和扣人心弦的故事,真正讓我驚喜的是故事的寓意。故事以女主角鈴芽不斷阻止製造地震的「蚯蚓」作為主軸,帶領觀眾從她的角度,探討災難以後所面對的傷痕,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只是除此以外,電影亦包含了面對創傷以後繼續成長的命題,讓電影的文本成為超越地域的療癒。而在直視日本社會藏在地震瓦礫下無所遁形的傷痕後,電影溫柔地揭開了那些難以癒合的傷疤,然後為所有觀眾留下寄語:「這段時間辛苦你了。未來的路,我們一起走吧。」
創傷,說的是在受傷以後一直無法療癒的痛。它們沒有形狀,沒有影子,有的只是潛藏在皮膚底下,慢慢侵蝕著一切的痛苦。而在電影中,導演亦非常成功地將創傷具象化,不但讓觀眾能夠更容易代入,但同一時間亦允許我們能夠好好正視被我們忽視的傷痕。雖然不再以愛情為中心,但這一次的《鈴芽之旅》依然讓人動容,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電影真真正正觸動了那些看不到的傷痕,並提醒我們要鼓起勇氣去面對。或許世界不會因此而便好,或許要記住的始終會如影隨形,但是當你願意勇敢面對的時候,或許你會發現,原來哪怕最深的傷口,也有癒合的一天。或許疤痕仍在,或許遺憾仍在,但是至少你能夠好好擁抱滿身傷痕的自己。
揭開最痛的傷疤-從311中細看永不止息的餘震:
「好好在未知的世界裡,再一次變得幸福,然後活下去」
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樣,一定會是對廢墟的描繪。在電影中,我們在鈴芽踏足的每個地方也可以發現廢墟的存在。他們不但代表了在泡沫經濟爆破後的日本社會,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日本311大地震以後,那個滿目瘡痍的社會。自從2011年311大地震以後,日本一直被籠罩在地震的陰霾下。雖然以前也發生過不同的地震,但都沒有這次影響深遠。無數人在地震中喪命,更不用說因為海嘯而被捲走的失蹤者。而另一方面,當時轟動國際的福島核事故同樣一直困擾著日本社會。哪怕已經過去快十年的時間,但是日本社會仍然未能夠從該次災難的餘震中復甦。而在電影中,我們亦不難發現電影處處充滿著各種象徵和含義。透過去反映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們在面對災難後,如何重建生活的賦權。導演正正以此作為主軸,希望透過電影,提醒依然活在311地震陰霾下的日本社會,要好好振作,然後重新出發。但除此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好好活下去,然後連著逝去之人的份,再次變得幸福。
由電影一開頭我們便已經知道,鈴芽之所以對門後的世界-常世那麼執著,便是因為那些擬真似假的夢。而在電影後半段我們更加發現,原來鈴芽早在當時發生地震後,便為了尋找已經逝去的母親已誤入常世,因此才對常世如此執著。只是,當我們再深入一點去看鈴芽和母親的時候,我們便可以發現他們分別象徵了不同的東西。把他們投射到現實世界便可以發現,母親的身份象徵着因為災難而離世的人們,而鈴芽正正代表著在災難中失去至親之人的群體,但同時也是倖存者。而當了解到他們的象徵時,我們便更加能夠理解鈴芽的所作所為。而在我的角度而言,鈴芽所做的一切全都是因為她作為生還者所產生的「倖存者內疚」(Survivor Guilt)。無論是不顧自己性命的跟隨草太,還是希望自己代替別人成為要石,抑或在停車場和阿姨爭吵時表示「一切都太沈重」,鈴芽無時無刻都展現著她無所適從的不安和內疚。她不但對自己能夠活下來,但心目中最善良最溫柔的母親卻逝去的這個事實感到愧疚,同時間,亦為自己的存在為他人帶來苦難感到痛苦。特別當聽到阿姨表示「帶著你這個拖油瓶我怎能夠好好生活」的時候,她更加確信自己正是讓一切變壞的原因。於是她才會不顧自己安危,也希望挽救草太、挽救東京23區的人們、還有門所在的城市裡的大眾。「你不害怕死亡嗎?」「我不害怕!」因為在她的眼裡,她本來便應該在當初那場地震中死去的,而與其如此,還不如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別人的性命。
只不過,當她再次進入常世,並在努力拯救草太的時候,她卻聽到草太當時的心聲「明明已經走了這麼遠,明明都已經遇上了你,我不想就這樣死去,我想要繼續活下去!」而聽到的當下,鈴芽才真正理解到自己的愚昧。雖然一切生死、拯救世界對一個高中生來說實在太沉重了,但是這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她注定要這樣背負著失去母親的遺憾、她注定會活在死亡總是近在咫尺的世界裡,但是更重要的,是她有活下去。「我知道生命的稍瞬即逝,也知道死亡的近在咫尺。但即使如此,再一年,再一天,哪怕再一個小時也好,我們也想繼續廝守。」因為生死都是稍瞬之事,而比起不斷流逝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如何抱著那些遺留下來的愛意繼續好好上路。就好像電影中每次出現「蚯蚓」時,都會以充斥在那片土地的祝福去鎮壓一樣。雖然一切傷痕還是會留下,但至少我們能夠好好把所有祝福記住,然後繼續抱著它們向前走。為了逝去的人,為了愛著自己的人,也為了依然活著的自己,好好用這得來不易的生命,繼續邁向未知的路途上。雖然過程注定困難,雖然人生路上還是會偶爾受傷,但是活著,就是為了讓生命的一切變得有意義,而記住,就是為了讓我們有勇氣繼續活下去。我想,這也是最後讓鈴芽終於從那些不斷堆疊的悲傷中再次重新振作的原因。因為她知道時間的得來不易,也知道生命的脆弱,所以她才更加需要變得堅強,然後繼續活下去。
然而雖則如此,當我們看到結局的時候便會發現,鈴芽真正的救贖並非來自誰,反而是來自未來的自己。在電影中,終於封印「蚯蚓」以後,鈴芽再次與小時候在常世迷失了的自己相遇。而在看到小時候的自己為失去了的母親嚎啕大哭的時候,她也忍不住哭了起來。雖然她已經決定要活下去,但是無論如何,她始終還是要接受母親早已離自己而去的事實。只是,比起以前總是害怕想起的自己,這一次她卻鼓起勇氣,把象徵著母親愛意的椅子交給了小時候的自己。那一刻的鈴芽知道,無論她說什麼,小時候的自己也沒有辦法理解,但是至少她能夠把遺留下來的一點溫柔再次寄出,然後留在小時候的自己身上。「無論現在的你是否身處黑暗之中,你一定會在晨曦中好好長大。」這句說話不僅代表了鈴芽終於願意直面小時候的自己,但是更重要的是,她終於願意接受母親的離去,以及她需要繼續堅強上路的事實。雖然現在的她還是會偶爾悲傷,但是至少她知道,總有一天,她還是會繼續站起來。她會再次在他人身上找回活著的勇氣,也會因為曾經為別人帶來光明而變得幸福。而曾經黑暗的世界,始終會迎來一絲亮光。
看完電影回望現實,哪怕自己並非日本人,想來也會理解一點。最近上課的時候,老師一直向我們表示,電影是屬於社會的語言。透過電影,文本會化成為想法和意念,然後與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和應。而看著電影,我好像也終於明白了老師這段說話的意味。《鈴芽之旅》作為一部以311大地震為背景的故事,不但反映了日本社會千百年來對自然災禍的恐懼,但同一時間亦容許所有觀眾能夠在從未間斷的陰霾中,找到一點喘息的空間。而在光影飛舞之間,電影亦以最溫柔的方式揭開了從未癒合的傷疤,然後好好擁抱了它們。或許是流離失所的徬徨,或許是仍然未有療癒的失去,也可能是從未消散的恐懼,但是至少在電影之中,他們能夠找到一絲慰藉。雖然那場讓人恐懼不已的災厄已經過去快12年,但是我們也知道,有些痛並非時間能夠減輕的。而電影對社會而言,不單呼應了埋藏在日本國民心中的記憶,但同時間亦讓電影成為賦權的工具去提醒大眾,要為什麼活下去。透過故事,導演以平淡而內斂的語言提醒民眾要鼓起勇氣之餘,亦帶領他們重新出發。畢竟,活著不難,好好活下去,然後再變得幸福,這才是每一個人在面對創傷以後,真正需要學習的事。
「活著就是一趟不知道什麼時候終結的旅程,而每個人也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一切才來得如此珍貴而美麗。」記得以前老師曾經這樣說過。而看著《鈴芽之旅》,心裡也想著同樣的事。面對天災,面對禍難,一切都充滿著未知。而在命運的巨輪下,每個人也顯得卑微。現實中並沒有常世,有的只是不斷向前走的世界。無論我們曾經遇上甚麼,抑或未來將會遇到什麼,我們根本無從而知,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好好活著。正如電影中一直出現的祝福一樣「我出門了」「一路順風」,雖然只是微不足道的關懷,卻展現了那種對生命的尊敬,以及將要踏上未知路上的一點祝福。或許,正因為一切得來不易,所以一切才顯得有價值。想來,這也正是導演希望表達的。我們固然沒法了解生死的本質,但只要心懷感激的面對每一個清晨,溫柔以待每一個偶遇的人,或許這樣,才會對得住已然逝去了的摯愛,還有那些依然活著的人們。過去了的已經隨著時間長河而去,既然我們無法預知未來,那麼還不如好好擁抱觸手可及的每一個。為每個即將邁向未來的人留下祝福,為每個依然躊躇踱步的人送上溫柔,雖然還是敵不過命運巨輪,但至少在離別以前,我們有好好的善待這個不堪的世界,成為某個他繼續向前走的勇氣。
經歷摧毀重建的創傷人生-門和常世的隱喻:
「我希望你知道,好好活下去也是一種選擇。」
當理解了電影對日本社會的賦權以後,我們便能夠更容易理解電影更深一層的討論:我們應該如何在經歷患難以後,繼續活下去?固然每一個看完電影的人也會知道,電影反射的正是311大地震。但是當我們再看深一層便會發現,其實電影也是一場帶領我們直面心中不願面對的悲傷的旅程。而故事正正利用鈴芽這個背負諸多創傷的少女,讓我們得以用他者的角度,俯視同樣背負著各種傷痕的自己。透過別人的眼睛,讓我們重新發現那些一直未來得及痊癒的傷口,也提醒著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令人恐懼和疲憊的傷疤。每一個人生命中一定會經歷過某些讓你不再有勇氣走下去的事。可能是某些人的離開,可能是某些無法明言的失去,但是無論過了多久,淡淡的悲傷還是會彷似無法撇開的網一樣,把我們牢牢抓住。無法釋懷的同時,亦顯得無可奈何。只是電影也透過自己的方式,提醒著我們:無論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黑暗也好,我們還是會挺過去的,而在那之後,我們便能夠再次好好成長。或許所有悲傷都是注定的,但是當我們能夠好好擁抱曾經的遺憾時,你也會發現,原來曾經刺痛的過去,也是自己閃閃發光的原因。
在一開始看電影的時候,我們都以為促使鈴芽踏上旅途的是草太。以為是因為某種異樣的感情,或是因為某種既視感,才讓她想要伴隨草太踏上關門之旅。然而當我們看到最後,我們才會發現真正讓鈴芽想要向前走的,並非只有這些原因。除了剛才提及的倖存者內疚,以及那些異樣的感情外,其實最重要的,是為了那個她自311大地震後便無法再見的母親。因為小時候曾在常世裡遇見和母親相似的人,於是在看到門後的世界後,便毅然踏上旅途。雖然沒有提及,但內心卻無比渴望能夠在那個美麗的地方,再次遇上自己最愛的人。只不過,當我們想深一層的時候便會發現,鈴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原因:她不願面對母親早已離去的事實。自從母親多年前逝世以後,鈴芽其實一直未有好好正視過自己的失去。無論是不斷向他人表示小時候的記憶非常模糊,還是當初用蠟筆把過去塗掉,通通都展示著她不願面對她失去了母親這個事實。而投射現實,鈴芽母親象徵的,正是那些我們不願面對的創傷。而鈴芽象徵的,不止是上端提及在災難中痛失親人的群體,亦是面對創傷時不願意面對的我們。
或許活在安穩之中,我們可以避免駭人聽聞的天災。但我想,和鈴芽一樣,我們一輩子也有很多門。或許是偶然,也可能是刻意,但它們總是會躲藏在情感的廢棄瓦礫裡,也隱身於未來得及收拾的狼藉中。而在門的後方,便藏著我們因為急著成長而不願面對的恐懼、不願擁抱的傷痕,與不願和解的自己。無形的傷口好像「蚯蚓」一樣在肌膚下蠕動,不時發出咆哮,也不時會從門後竄出,然後在留下一地心碎以後,再次回到自己潛藏的軀殼之中。只不過比起像鈴芽那樣用蠟筆把過去塗掉,我們更擅長假裝一切過去,假裝忘掉所有。我們喜歡偽裝堅強,喜歡假裝不介意,總是想像只要不去想,便能夠繼續重新上路。然而實際上,傷口只是一直在無邊的黑暗中滋生,在失語的悲傷中遊蕩。而逐漸長大的我們,就好像鈴芽一樣,總是沒有勇氣面對依然刺痛的傷疤。以為時間一長,便可以把一切抹去。可惜,當傷口的血逐漸滿溢,當眼淚再次奪目而出,並敲響那扇埋藏已久的門時,我們才會發現,原來一直急著要擺脫的傷口,根本就未有好好痊癒。而所謂的癒合,也只是我們自我欺騙的假象而已。
只是,當我看到最後鈴芽終於鼓起勇氣,去擁抱過去的自己時,我才幡然醒悟。療傷本來就是一輩子的事,又怎會是一朝一夕便能解決?我們唯一能夠做的便是盡自己努力,一步一步的收拾支離破碎的自己。就好像最終我們才發現,原來當初帶領小時候的鈴芽繼續長大的,其實是未來的鈴芽一樣,儘管我們都滿身傷痕,但是無論如何,真正的救贖也只能由我們自己達成。沒有人能夠讓我們脫離痛苦,沒有他物能夠舒緩無處不在的悲傷,我們唯一能夠做的,便是好好擁抱自己。好好的大哭一場,好好的向可怕的世界訴苦,直到自己有能力再次爬起來,向前進發為止。就好像電影中,鈴芽對小時候的自己說的話一樣「雖然你現在會非常難過,但你一定要相信未來會變得非常美好,因為你會遇到一個你愛的人,也會遇到很多喜歡你的人,所以請你要對未來充滿信心。」人生總有一兩段路充斥著無法驅散的黑暗,而每當我們走過的時候,我們都會以為自己再也無法痊癒。以為世界只會繼續壞下去,以為一切都不會好起來,甚至以為自己並不值得拯救。於是寧願自我欺騙一切正常,也不願意直面恐懼。然而,總是讓悲傷和恐懼蒙蔽過去也只會徒留遺憾。唯有當我們願意鼓起勇氣,好好面對那個傷痕累累的自己時,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才是那個不讓自己療癒的人。而只有在意識到這個事實時,我們才有機會痊癒。
記得片中其中一幕讓我記憶猶新的,正是當鈴芽再次進入常世的時候,她曾經熟悉的美麗景色都被烈火吞噬。沒有原本耀眼的星空,也沒有讓人屏息的美景,只有滿地狼藉。然而直到鈴芽終於封印了「蚯蚓」後,曾經美麗的景色再次出現,而她亦因此遇上小時候的自己。當初第一次看時並沒有留意這些細節,然而在二刷電影的時候,我卻猶豫醍醐灌頂一樣,忍不住哭了起來。實際上,電影這裡的意味,正正說明面對創傷以前和之後的不一樣。或許在受盡傷痛以後,我們也會感覺一切也被摧毀殆盡。曾經的難忘回憶成為錐心之痛,過去幸福的時光成為切膚之傷,就好像一切美好也只是折磨我們的惡魔。於是便急著想要擺脫,急著想要忘記,以為只要這樣,便能夠得到療癒。然而,雖然說遺忘是人類最自然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是實際上,如果真正可以忘記的話,又怎會有那麼多念念不忘?其實我們內心深處也知道,哪怕受傷後的回憶伴隨著刺痛,但是撥開荊棘以後,其實曾經的溫柔依舊存在。哪怕所有經歷過的都顯得如此痛苦,只要我們願意讓回憶的美好再一次滲入,讓曾經的溫柔再次回到我們身邊,這個時候你也會發現,其實當我們願意直面過去的時候,過去的黑暗也不是如此可怕。而曾經讓我們傷痕累累的所有,也會成為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就好像電影一樣,我們一輩子的路上,還有很多要關的門。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那些讓我們深陷其中的黑暗,就好像一個又一個我們無法跨過的坑一樣。但電影卻透過極其溫柔的言語,肯定的告訴我們:只要你願意勇敢一點,在直面一切遺留的創傷,並與曾經無法面對的自己和好後,其實你也會發現,原來自己早已踏上了向前邁進的路。到頭來,我們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好好記住一切最好的模樣,好好擁抱仍然留在身邊的一切。而只有當我們願意這樣的時候,我們才會明瞭,原來那些看似令人痛苦的回憶,全都是讓你生命變得更耀眼的原因。畢竟,正如鈴芽所說「原來我珍而重之的事物,早已全部擁有。」當你願意直面那個傷痕累累的自己時,你才會知道,原來通往未來的方向一早便有了,而繼續邁步向前的勇氣,我們也早已找到。到頭來缺的,不過是看我們願不願意。而一旦你願意好好擁抱自己的時候,你便會發現,摧毀重建、劫後重生雖然困難,但是時間也不會讓你久候。
「希望你願意相信,你終有一日也會活得好好的。」
「即便再悲傷也要勇敢活下去,這是人類的詛咒,但一定也是種祝福。 」這是新海誠其中一套我最深刻印象的電影《追逐繁星的孩子》裡的一句。想來,電影也是這個意思。生命的流逝充斥著必然,每次離別、每次相愛、每次受傷到頭來其實也是注定。而實際上,不論生命的長短,不論路途的遠近,我們始終會遇到很多讓人疲憊、讓人心碎,還有讓人哀傷的事。很多時候,我們未必能夠事事都做好準備,反而總是會被意外弄得不知所措,因而無法好好面對。然而想深一層,這不就是人生了嗎?我們每一天活着,本來已經是一個奇跡了。能夠與相愛的人相遇,能夠繼續好好活著,雖然看似平淡,卻已經是最大的祝福了。
固然,未來的你依然會遇上很多事。或許有開心,或許有沮喪,但是我想無論如何,你還是會經歷一些別人難以想象的創傷。它們會讓你變得卑微,讓你變得恐懼。你會感覺自己好像失去變得幸福的可能,認為自己失去了期待明天的勇氣,甚至連好好愛人的能力也失去了。但是雖然如此,我依然希望你願意相信,曾經以為無法癒合的傷口其實也會痊癒,就好像漫長的夜晚總將迎來晨曦一樣。而後來的你,還是會成為世界上某一顆閃閃發光的靈魂。我們唯一需要做的,便是擁抱那個不願和解的自己,然後勇敢活下去。最近311大地震也快要12週年了,在這裡也希望為每個災難的受難者,但同時也跟那個仍在不斷掙扎的你說一句:
「現在的你,一定很累了。但請相信我,一切都會好起來。或許不是這一天,或許不是這一年,但總有一天,你會學懂好好擁抱那些傷口。而在那之前,為那些失去了的,為那些一去不返的,希望你會繼續好好地活下去。」
附上手繪一張,希望大家喜歡!
大家如果喜歡文章的話,歡迎留言討論。當然如果喜歡也可以追蹤我的 ig 帳號 @letusmovie 來支持我哦~